我一直到大學的時候,才聽到這麼一句話,而且聽到的時候還很驚訝,這對現在的孩子來說,絕對是不可思議。我那時候有個教授,他在課堂上很驕傲的引述他兩個孩子的對話,大的那個孩子問小的:「一份報紙多少錢?」,小的回答說:「報紙上面有寫,10元」。大的回答說:「報紙寫得你也信?」
這是我參觀威尼斯雙年展時,想起來的陳年舊事,這對話完全呼應了今年展覽的關注點之一:fake news,而以下這個藝術家,更好像是在2018年「特意」創作出參展作品,來100%迎合雙年展的主題及關注點。
藝術家名叫Tavares Strachan,1979年出生於巴哈馬群島,在紐約及巴哈馬兩地居住及工作,他專注於研究人類知識與歷史當中,真實跟能見度的問題(issues of truth and visibility in our constructions of knowledge and history.)。他在Arsenale的作品,是一個霓虹燈管的裝置的人形,有點像X光照片的人體骷髏,像是失去重力般懸浮著。這個作品叫做「Robert」,搭配的是一面霓虹牆,說明Robert是誰。Robert Henry Lawrence Jr.,是美國歷史上第一位非裔太空人,他於1967年的一次訓練事故中喪生,根據現場解說牌:「who has remained largely invisible in standard histories of American space travel.」我查了Wikipedia,有這個人的詞條,也描述了這個意外。但是藝術家從2014年就開始研究Robert,還跟SpaceX公司合作,所以他所謂「在美國航空史中基本上不可見」,我猜想,他是掌握了更多資訊,而這些資訊在主流媒體中不被重視、被刻意忽略甚至被掩蓋,所以他想用這個作品喚起觀看者的注意。
除了現場的裝置,藝術家還做了一件太空迷應該覺得「有點酷」的事情,2018年12月3日,他在衛星ENOCH上,向太空發射了一個堅固的黃金材質的canopic jar。這個容器——裡面裝著Robert的靈魂——以大約7554公里/秒的速度行駛,每天繞地球運轉約15次,每隔4個小時繞過意大利一次,我想,藝術家的意思是,Robert還沒有上過太空就喪生了,他用這種方式幫他圓了太空夢。Canopic jar是古埃及人在製作木乃伊的過程中,用來保存辭世者內臟的容器,通常是用陶器製成或石灰石雕刻而成。
對於這個作品,我除了覺得X光狀骷顱失重懸浮的裝置,有它吸睛之處外,反而不覺得他的批判或提點,有什麼特別犀利。我認為在歷史的長河中,某些個人被歷史遺忘或被扭曲看待,絕對是不應該而且令人遺憾的,但是,現實狀況就是如此——歷史,是一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。古今中外,任何一種政權、任何一種宗教、任何一種社會組織,它的歷史都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。這是一個現實的狀況,所以人類必須要非常的有警覺心,而身為藝術家,以藝術作品提醒世人要警覺,也是絕對必須的。但可能是他呈現的方式太過直接了——研究出一個在主流歷史中幾乎不存在的太空人、做出一個骷顱人給我們看——我覺得太大剌剌、太直接,沒有什麼韻味或聯想空間。
從我作為一個觀展人的經驗來說,就是從「不知道Robert」,到看了幾分鐘後,變成「知道Robert,而且藝術家說Robert被主流歷史遺忘」。看展者的大腦,是被硬生生的塞進這個新資訊而已,而不是經過一番主動的聯想,自己體悟歸納出,「Robert被主流歷史遺忘」。我觀看這個藝術品的經驗,是被動接受的、有點粗暴的,就像小學老師在黑板上寫了一個字,然後單方面教導台下的小學生,所以我有一種被lectured、被說教的(不太舒服的)感覺。
何況,古往今來,被遺忘/曲解的歷史人物及事件多如牛毛,所以相關報導也很多,我因此更加覺得,藝術家可能需要更創新或更隱晦或更能將觀者帶入的手法,才能更感動觀看者、更尖銳的提醒觀看者。另外再補充一點是,我在現場也沒有接收到,是什麼資訊被主流歷史掩蓋了。
同樣是這個藝術家的作品,在Giardini展館中呈現的,是他自製的百科全書——The Encyclopedia of Invisibility (White) (2018),有15,000個關於傳統的百科全書中找不到的條目,比如saola(一種超稀有的牛,又稱為亞洲獨角獸),quantum gravity量子引力,及 fentanyl芬太尼。在展示櫃之前有一個「前言Foreword」的板子,展示櫃之後牆上的幾張大型彩色拼貼,是藝術家將百科全書中的印刷頁面,加上照片,圖表,圖形和單詞的拼貼,算是百科全書幾個內頁詞條的展示吧(因為沒有辦法讓每個參觀者一一去翻書嘛!)。前言裡面寫了這本百科全書的緣由——他問道「誰可以決定什麼事情是足夠重要到可以放進百科全書?可以給後代看?第一個登陸南極的人,真的是百科全書告訴我們的那個人嗎。。。最後一段則說,Ralph Ellison reminded us that invisibility comes from a refusal to see. I hope you can think with it(他的百科全書), through it, and beyond it.
根據現場解說牌,百科全書最著名的版本,當屬《大不列顛百科全書》(Encyclopaedia Britannica),於1768年首次出版,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舊世界的權威。藝術家生長於巴哈馬群島,以前是英國殖民地,而《大英百科全書》是帝國征服的一種工具,可以藉以凝聚知識、作為發動文化統治的一種手段。因為這樣的成長背景,藝術家 Strachan對百科全書裡面「遺漏的一切」,都非常有興趣。
對於這個作品,我個人也不覺得很特殊。第一,所謂新的詞條。這個世界的詞條發明,應該每一秒有幾十幾百個吧!人類知識不停累積進化,百科全書的現有詞條,它是作為一個根基,沒有根基就沒有藝術家所謂的新詞(例如,沒有quantum 及gravity作為基底的詞條,怎麼會有quantum gravity這個藝術家所謂的新詞條?沒有過去幾十年化學、醫藥的累積,怎麼會有fentanyl這個東西、命名、產生詞條?)所以藝術家收集了15000個傳統百科全書中invisible的詞條,也沒有什麼稀奇,再過幾年他自己都可以在這個基礎上,再加上15000個詞條;任何人也都可以在過去的百科全書的基礎上,再加上 15000 x N 個詞條。第二,「誰決定什麼東西可以放進百科全書?誰決定哪些知識可以流傳給後代?」這些提問,我的批評理由,跟上面「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」是一樣的,何況,如果人類歷史,都「因為無法決定誰可以決定,那就不決定」,那人類社會恐怕連一本百科全書都不會有、一本書都不能出版、一條新聞都不能發,那文明就無法累積,人類應該還在茹毛飲血吧!第三,那藝術家現在做了這本百科全書——不管他是花了5年的時間研究——他不也是扮演了「決定什麼詞條可以放進百科全書的『那個誰』」?!
總之,我認為藝術家要提醒我們的,已經是老生常談;所以他需要更「有手段」,才能起到振聾發聵之效。
(全文完)